第(2/3)页 这该如何是好。 但读书人脑子可不是装的草。 御史林诚,邱天佑,李裕等人经过眼神短暂交流,有了好的办法。 那就是老办法,请罪。 历史的史书还真记载了彭时为孔弘绪求情的事,国子监的监丞也被写进去了。 李裕出班道:“陛下,衍圣公孔弘绪之事,是我等御史监察纠错不严,失职之错。” 朱见深看了眼雄赳赳,气昂昂的孔弘绪,又看了眼几个御史,懒得跟他们玩了。 平静问道:“几位爱卿的意思是?” 李裕咬咬牙道:“臣请陛下责罚,我们各领廷仗三十!” 见过请赏的,没见过想挨打的。 为了名声也是拼了? 若是正常思维,朱见深不打。 但是此刻朱见深要打。 这群下贱玩意儿。 为什么要打,是为了给之前散播舆论那事儿,再加些料,激发百姓对孔弘绪的恨意。 至于百姓恨意会不会引到孔弘绪身上,这就要看司礼监那几個小太监在百姓堆里煽风点火的功夫了。 毕竟话由人说,百姓又不会真的知道宫里发生了什么事,他们要是听到孔弘绪这般罪恶滔天,满朝还不治罪,那就有民间“大侠”就替天行道了。 很快,怀恩领了旨,命人带着几个御史去午门外。 众御史很高兴,笑容满脸跟着去排队挨打。 御史求挨打那表情,商辂看了也觉得下贱。 明朝廷仗是道风景线,对于大臣也是很光彩的事,这代表他们清正廉洁而皇帝昏庸,敢骂皇帝。 但廷仗也不是那么好打的。 朱见深下旨,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领旨,加印,刑部给事中审核,签批。 廷杖,即在朝廷上杖打大臣。 明朝承袭击元朝。 而且成定制,不论官职尊卑,稍忤皇帝旨意,立即拖下重打。 打毕拖回,杖毙了事。 朱元璋及其子孙杖杀朝臣之事,史不绝书,是明朝一特色。 只是去衣受杖始于正德。 明代杖打大臣,行杖的是锦衣卫校尉,监刑的是司礼监太监。 杖打地点在午门外。 就是朱见深故意在午门杀太监的地方,虽于理不合,但震慑百官的地方。 廷仗执刑时,众官穿朱衣陪列于午门外西墀下。 左列宦官,右列锦衣卫,各三十。 下列旗校百人,皆穿紧身臂衣,持木棍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