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正在隔壁等待召见的商辂,不自觉的捏紧茶杯,听到朱见深提出大明三个弊时,紧紧地蹙起眉头。 官吏官风,这一点商辂是从正统到景泰和天顺中,领悟出来的,朝中宦官干政,像于谦那般说真话的大臣,少之又少。 虽说如此直言不讳说先帝,礼法不合。 商辂经过谨慎思考,最终认为朱见深所说的土地问题,边陲防御,确有其事。 商辂这次回京复官,对官吏,边疆储备将才,百姓土地都有思索,甚至还早早写了对策。 此事他不曾与任何人提起。 原因很简单,他削籍无官,无资格议政,再者就是他礼法束缚,先帝朝弊端浮出水面,也不敢承认。 先不说陛下说的对不对,仅凭陛下敢直言不讳,便是极好。 天顺帝虽废殉葬,又专门立优老之政,为七十岁百姓发放粮食钱帛,九十岁加倍供给,但与治国相比,真的不是什么明君。 治国如下棋,需统筹兼顾,把握全部,能为政事寻出根由,盛世太平才是大智慧。 自汉朝起,唐朝,宋朝,末年皆是土地缘由。 太祖洪武初年,人少地多,鼓励百姓耕地生产,到了永乐宣德后期,正统初期地少而人多。 佃农越来越多,百姓吃不饱饭自是要造反。 虽有不少明君清丈土地,遏制土地兼并,成功失败皆有,成功便是迎来中兴,失败便是提前灭亡。 商辂记得仁宗年间,朝廷允许百姓涉足山泽园林,允许无地百姓垦荒,安置流民。 宣宗则是大明律法严厉惩治,强占百姓土地的地主乡绅,并爱惜民力而减免赋税。 不曾想,天顺帝大用宦官,王振独揽大权,排斥异己,强占百姓土地。 此事满朝官员年纪大些的皆知道。 王振在蔚州老家有田百万亩。 土木堡之战撤军,天顺帝本要从蔚州经过,可王振怕自家土地被践踏,苦求天顺帝改道而行,大军耽搁撤军,在土木堡被围。 王振的土地保住了,大明将士死伤过半,便连天顺帝自己也成了俘虏。 他的义子义孙勾结朝中大臣,四处侵占百姓良田。 景泰帝登基,严查王振余党,归还土地于百姓,谁知夺门之变后,天顺帝大赏曹吉祥等人。 单是石亨,便拿着皇帝手谕带着手下三千军官四处占地,成了地主,曹吉祥有样学样。 虽说奸臣后来被斩,可大明法令已经松弛,早已如洪水破堤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