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走出蔺家。 朱棡、邓愈等人便迎了过来。 顾正臣微微点头,准备就绪之后,便上了马车,朱棡、邓愈跟着上了马车,申屠敏盯着蔺家的人,不让其靠近马车。 朱棡言道:“我们派人调查了高家港,这里有在册灶户八百,但不在册的,至少也有三百户,这些人丁多数是蔺家从外地利诱迁移过来的流民,原本是想过好日子,不成想困在了这里走不脱。” “只是不知蔺几道用了什么法子,与盐场的官员勾结,让这些灶户在盐场制盐,而这些人制的盐却不计在盐场所得之内。每年都有大量的盐被腾转出去,数量绝不是鲍鱼能消化得了。” 顾正臣看向邓愈:“卫国公的看法是?” 邓愈严肃地说:“贩卖私盐!” 朱棡跟着补充了句:“只不过贩卖私盐依旧无法出手所有私盐,这才有了鲍鱼之事,以增销路。” 顾正臣陷入思索之中。 山东盐场虽然比不上两淮、两浙的盐场,可每年产量也不低,至少有八万大引,一大引便是四百斤盐,足见其产盐相当丰厚。毕竟当年齐国就靠着这玩意富国强兵,风光一时无两。 贩卖私盐,这玩意赚钱快。 张士诚如何起家的,为啥那么多百姓拥护张士诚,归根到底,不是张士诚有啥个人魅力,而是这家伙贩卖私盐有的是钱,不在乎百姓那点税,可老百姓在乎啊,所以支持张士诚,就因为这一回事,苏州府、松江府等地,那税至今比其他府高许多。 百姓缺不了盐,如果说后世一个人一年要吃四斤盐,那明代的百姓,那一年要吃十斤,甚至更多。 不是大明人喜欢吃咸的,而是出力气干活的人,吃盐少了没气力,不信去看看工地上的工人,他们摄入的盐绝对比坐办公室的多得多。 大明六千万百姓啊,这算下来一年就要吃掉六亿斤盐! 这是一个极庞大的市场,虽说这个市场是官府垄断性质的,不准民间私自买卖,官府抓生产,官府抓分配,官府给许可凭证,商人才能拿盐卖盐。 可问题是,市场如此之大,商人未必能全占了。再说了,在官转商的过程中,自然有成本,到了流通环节,盐价也不会太便宜了。 私盐就不一样了,没那么多中间环节赚差价,也没经销商,端对端交易,扛到地方就能卖,卖了基本就是纯利润……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