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马老师,我们这次会不会无功而返?” 有学生郁闷道,“我们上次带回来的草药,跟呵护宝贝似的,可还是死了一半,剩下的长得也不咋地。” 马光年内心沉重,但仍然安慰道:“慢慢来,会好起来的。” 悍马太显眼,刚进校门就吸引所有人注意。 马光年刚觉得车好像有些熟悉,只见霍翊深跟姜宁从车上下来,顿时喜出望外,“霍同志,姜同志,你们怎么来了?” “我们刚好住附近,又对草药种植很感兴趣,所以过来看看。” 上次采药有聊过,姜宁是医学院的学生,马光年对她印象很深刻,“你是来应聘的?” 天天坐班,蹲着种草药是不可能,姜宁今天来主要是想打通关系,以后能有理由跟马光年交往,“马老师,其实是这样的,我们想在草药这块谋条生路,但不是很擅长种植,所以想来拜师学点经验。” 以种植售卖草药为生? 马光年顿时来了兴趣,“你们上次采回去的药苗,种得怎么样?” 姜宁谦虚,“还行,七八成都种活了。” 工作人员吃惊,自己细心呵护都只活了一半,他们是怎么做到的? 面对疑惑,姜宁也没藏着掖着,“我们盖了一座玻璃棚,室内的气温变化没那么大,天实在太冷就烧点碳火。” 看出来了,末世能开悍马的,家里条件都不差。 哪像他们,明明是中医药研究院,想建座玻璃棚却难如登天。 倒不是说相关部门不支持,而是地震后玻璃实在珍贵,哪怕有也先紧着粮食种植,优先确保幸存者的口粮。 研究院已经有一座玻璃棚,想新建压根无法审批。 一座玻璃棚,根本种不了多少草药,更别说大规模生产。 姜宁的话给了马光年新的启发,研究院建不起,不代表其他人建不起。 末世三年,手里还捏着药的人,无疑掌握着别人的性命。 哪怕再贵都有人愿意买,如果公家无法大规模栽培,为何不鼓励私人栽培? 无论传承或是利民,对社会都是大益处的。 尤其得知姜宁有一百多平米的玻璃棚,马光年的心动了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