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46章 三百里封地-《唐朝好地主》
第(2/3)页
租庸调制度规定,王公贵戚,品官勋爵,和不定居的商贾等都有一定的免除特权,而李超却是准备皇帝以下,不论王公贵戚,品官勋爵,一律都要交税户税和地税,没有田的商户,也要按资产分户等,交纳户税和地税。
“地税亩税二升,以田产多少定纳税数额,有多少田就纳多少地税粮。”
末了,李超又对李世民加了一句,“无上限!”
“地税之粮,不可以钱代纳,非灾荒之时,不得开仓取粮。”李超再加上一句。
义仓原本就是为赈灾储粮,因此目的是非常明确的,是备粮防灾的,这些粮食属于战备救灾用粮,平时不能动用的。
这次大灾,粮食储备上朝廷吃了大亏,因此上下都意识到粮食的重要性。
李超提议把义仓粮直接改为地税,纳入朝廷的税收系统,就是为了把这些粮食的重要性提升。
历史上,唐朝天宝年间,粮食储量大增,一度达到极可观的数字。
史载:唐玄宗天宝八年,天下储粮米9606万石,其中义仓6317万石,占了65%以上,地税的财政地位日益重要。据史料记载,唐朝开征地税后,用义仓赈济贫民达106次,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。
不过地税在唐朝历史上,一度都是有上限的,虽是按亩征收,但也曾经一度有个几石的上限,一般来说,一亩二升,百亩不过两石,上限五石,实际上就是两百五十亩地的上限。超过这个数字,其实是不用纳地税的。
而李超打算一步到位,不设这个上限。
有多少田,那就纳多少地税,其实一亩二升,这个税率很低,在唐历史上,后来这个地税额不断的升官,翻了几倍。
李超家有田地数千顷,有几十万亩地,如果一亩二升地税,设上限的话,一年不过纳税五石。不设上限,却得纳地税几千近万石,这就是差别。
到了唐代宗时期,地税粮已经不再是赈灾专用粮,而成了通用,粮食被大量挪用。甚至税率也大大增加,还分夏秋两次征收。丰税上田亩税六升,下田亩税四升。秋税上田亩简略五升,下田亩税三升。
从最开始的一亩二升,到了后来已经一亩近一斗了,翻了好几倍。
天宝后期,地税粮一年达到一千二百余万石。
如果现在朝廷开征地税,一年也能有千万石地税粮入仓,存储备战备荒,那么只要几年下来,仓中就有几千万石粮食,再有灾荒,也不用这么手忙脚乱了。
李世民翻身坐起,眼中满是兴奋之色。
一个户税,年增收一千余万贯,一个地税,一年又能增收一千多万石粮食储备。
这几个数字,让李世民无比的兴奋。可他也知道,户税开征,会得罪豪强地主们,甚至也会让普通百姓不满。而如果把原来的义仓粮改为正式的地税,还取消按亩征粮的上限后,越会的会得罪那些地主豪强们。
可朝廷赤字这么大,处处要用钱,这笔税钱和税粮,真的让李世民很在意。
“此事需从长计议。”
考虑了半天之后,李世民终于开口。
“先用盐的钱打完这一仗,等这仗打完,明年北方大灾过去,那时朝廷再推出税改,把户税和地税推出来。现在先不要透露风声,文远和朕一起多思虑思虑,拟一个详细的方案出来。”
第(2/3)页